马,自驯化后数千年来一直与人类为伴,是人类历史的缔造者之一,它们的族群见证了无数次帝国兴衰,直到上世纪中叶才渐渐淡出浩瀚的战争史。
马的“种类”被分为家马和野马,我们今天说的“野马”是指真正原生、从未驯化过的“野马”,而不是一般被放归野外的马。
普氏野马,是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唯一的也是最后的野马种群。
它们体长接近2.5米,体重超700斤,性格冲动易怒,连野狼都敢追打,战力彪悍,珍贵异常。
它们与驯养的家马完全不同,甚至不是同一个物种。
家马有64条染色体,普氏野马则有66条,因此,它的外形就和普通的马有了区别。
头部较大,脖颈短粗,鬃短而直立,背部长有黑色脊线,腿比家马更粗。
普氏野马的眼睛又大又圆,视野范围接近350度,耳朵位于头部最高点,听觉十分发达,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就会进入防御状态,生存能力可见一斑。
它们还是天生的短跑冠军,最快速度超过每小时65千米,可以连续狂奔数小时,如此强大的意志力,不愧为“万马之王”。
普氏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准噶尔地区,这里拥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沙滩。
它们对荒漠气候有着很强的耐受能力,可以连续4天不饮水。
因为生性爱自由,喜欢在荒漠上狂奔,开阔的准噶尔地形满足了普氏野马的生存条件。
1879年普氏野马被世界发现后,欧洲人开始了对其源源不绝的“追求”——包括猎杀和偷运。
猖獗的劣行下,普氏野马迅速在自己的原生地绝迹。
在风云激荡的一战和二战之后,欧洲人突然发现,他们偷运到自己地盘的普氏野马仅剩下动物园饲养的品种。
从1985年起,我国陆续从国外重新引入了24匹普氏野马,并于1986年建立了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,启动“野马还乡”计划。
通过扩大普氏野马种群并实施野外放归,最终实现了野外种群的自然繁衍。
我们在30多年间,共繁育出6代野马714匹,并针对于动物没有生殖隔离的意识,通过人为干预,
使得普氏野马近交系数控制在0.2以下,平均繁殖成活率达90%以上,居世界第一。
可别看七百多匹数量不多,就算把全球范围内的所有普氏野马都算在内,也才2000只左右。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,普氏野马野外放归
天宁生态的野生动物红外自动监测仪,利用温血动物温差引发的热量变化,
PIR红外触发抓拍动物影像,能够实现24小时无接触零干扰监测。
全面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的需求,让野生动物只属于大自然!
野生动物红外自动监测仪
今天,野外普氏野马的生活依然十分困难。
毕竟自古以来,戈壁沙漠贫瘠荒芜的野外缺少食物与水源,对于在动物园繁育了近一个世纪的普氏野马族群来说,这些困难都太过严峻。
普氏野马的完全野外化工作还在推进中,相信终有一日,它们能够像万年不变的先祖一样,在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中自由自在的疾驰。
(本文部分资料、素材等来源于网络。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