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男性会长胡须,可你知道有的蛙类也会长胡须吗?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生活着这样一种嘴边长着“胡须”的蛙——崇安髭(zī)蟾。
崇安髭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的两栖动物,与百山祖角蟾等小个子同类不同,它们体型很大,雄性体长接近10厘米,伸开腿就超过一个成年人的手掌。
髭蟾之“髭”指的是雄性髭蟾上唇缘左右侧生长出的1—2枚锥状角质刺,状似男人上唇之髭,正是由于角质刺这一突出特征,它们被叫作中国“角怪”。
崇安髭蟾的颜值在线,身体的淡紫配色很是吸睛,名字有蟾但皮肤没有麻麻癞癞,更有拟髭蟾属几乎全属标配、呈半蓝绿半黑色的梦幻大眼睛。
它们体形粗壮,头扁平,吻宽圆,体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。后肢不发达,通常以爬行为主,不善跳跃。“角怪”们生儿育女的时间很怪。
大多数蛙类都是在春夏季产卵繁衍后代,冬季冬眠,而崇安髭蟾却在冬天交配产卵。
每年的11月中下旬,雄蟾一般选择水层较浅的石洞或石缝为产卵场所,它们在山涧内极力鸣叫,吸引雌蟾。
但无论是合适的繁殖场所,还是雌性,都是溪流中的稀缺资源,雄性髭蟾常常为了争夺这些资源,利用坚硬的角质刺大打出手。
待产卵完成之后,这些角质刺便会自然脱落。
崇安髭蟾的蝌蚪多在溪流缓流处或回水凼内,以苔藓、藻类为食,大约要在水里生活三年左右。
这期间它们会不断进食,变成大胖子,才有足够的能量变态成蛙,也因此髭蟾的幼蛙登陆时就比很多小型蛙类的成年体型还要大。
三年的漫长蝌蚪生活,风险是相当大的。一旦期间水源枯竭、环境震荡,很容易集体死亡。
好在它们采取了冬天繁殖的策略,这样至少受精卵不容易受到天敌的损害,且蝌蚪的基数足够大,存活的个体数量也就有了相应的保证,让种群延续成为可能。
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迁移能力弱,对环境的依赖性强,是环境健康和绿色发展的指示性动物类群。
天宁生态研发的两爬动物监测仪,通过内置高精度触发拍摄及智能感应筛选,有效捕获并识别两栖爬行动物活动影像。
两爬动物监测仪能够自适应各种环境光线,输出高画质的图像与视频。支持多种工作模式,精准触发监测,全面满足科研的多样化需求。
我们还建立了集图像采集、实时回传、云端存储与应用的生物多样性智慧识别平台,积极为中国两爬动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研究数据。
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数体型较小,长得其貌不扬,是脊椎动物从水体到陆地演化的过渡类群,在进化学上,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正是因为有这些形态各异、五彩缤纷的物种,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,
人类才得以任由自己的认知和方式,与其他物种相互依赖,和谐相处,生生不息。
(本文部分资料、素材等来源于网络。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)